安徽农业大学学报

奋力开创安徽农业农村发展新局面 

来源:安徽农业大学学报 【在线投稿】 栏目:期刊导读 时间:2020-12-15

今年是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全面深化农村改革的第一年,做好今年安徽的“三农”工作,事关全局、至关重要,要以“稳定政策、改革创新、持续发展”为总体要求,以全面深化农村改革、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为着力方向,以美好乡村建设为重要抓手,让农业成为有奔头的产业,让农民成为体面的职业,让农村成为安居乐业的美丽家园。

坚持不懈抓好粮食生产,着力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

安徽作为全国13个粮食主产省和6个粮食净调出省之一,要进一步强化大局意识、责任意识,把稳定发展粮食生产作为“三农”工作的重大任务,努力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作出新的贡献。

抓好粮食生产,农业基础设施是保障。要以农田水利建设为重点,大规模建设高标准农田,突出抓好田间地头的“毛细血管”,着力解决农田水利“最后一公里”问题。保障粮食安全的根本在于耕地。近年来,全省积极实施增减挂钩、土地整治,在工业化、城镇化不断发展的同时,保持了耕地占补平衡。要严格落实耕地保护责任制,坚决守住耕地红线,确保耕地数量不减少、质量不下降。

抓好粮食生产,科技进步是关键。坚持走依靠科技、主攻单产、改善品质、增加效益的路子,深入推进粮食生产“三大行动”,不断提高科技贡献率。加大对种业发展的扶持,加快培育一批种子企业“航母”,做响“皖种”品牌。

抓好粮食生产,最根本的还是要让种粮农民有利可图、让主产县抓粮有积极性。改进农业补贴办法的试点试验,探索形成农业补贴同粮食生产挂钩机制,让多生产粮食者多得补贴。扶持粮食生产的政策进一步向主产县聚焦,切实增加对主产县的财政转移支付、奖励补助和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投入,发挥好他们的主力军作用。

全面深化农村改革,着力构建新型工农城乡关系

安徽是农村改革的发源地。当前,农业农村发展面临新的形势和任务,要大力弘扬敢为人先的改革精神,大胆探索创新,努力在“三农”工作的重点领域取得新的突破,增创农业农村发展的新优势。

积极稳妥推进农村土地制度改革。土地制度是农村的基础制度。要根据中央部署和要求,积极探索,稳步推进。坚持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落实集体所有权,稳定农户承包权,放活土地经营权,不断探索农村土地所有制的有效实现形式。加快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颁证步伐,力争2017年底全面完成这项工作,真正让农民吃上“定心丸”。完善农村宅基地分配政策,在保障农户宅基地用益物权前提下,慎重稳妥推进农民住房财产权抵押、担保、转让。加快推进征地制度改革,缩小征地范围,规范征地程序,完善对被征地农民合理、规范、多元保障机制。

深入推进农村金融改革。农村金融是农村经济的核心。要以发展普惠金融为目标,深入推进农村金融改革,努力构建符合农业特点、农民需求的现代农村金融体系。在强化商业性金融和政策性金融支农责任的同时,着力培育地方法人金融机构,今年力争83家农村合作金融机构全部改制为农村商业银行,实现村镇银行县域全覆盖。引导金融机构扩大农村有效抵押品范围,争取开展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等抵押、担保贷款试点。顺应广大农民特别是新型经营主体的新需求,扩大农业保险覆盖面,打造农业保险“升级版”。

加快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要以推动农民进城、资源下乡为重点,加快建立促进城乡互促共荣、协调发展的体制机制。要积极推进户籍制度改革,着力解决已经进城就业的农业转移人口落户问题,让更多进城农民安居乐业。要让进城农民平等享受城市公共服务,同时在一段时间内,保留他们在农村的既得利益,调动他们进城的积极性。要加大统筹城乡发展力度,坚持把基础设施建设和社会事业发展重点放在农村,不断提高农村基本公共服务水平,让广大农民过上更好生活。

加快农业现代化建设,着力推动农业转型升级

加快从农业大省向农业强省跨越,核心是要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进程,努力走出一条生产技术先进、经营规模适度、市场竞争力强、生态环境可持续的新型农业现代化道路。

以解决好“谁来种地”为导向,加快构建新型农业经营体系。各类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是建设现代农业的骨干力量,要在用地、资金、保险、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加大政策扶持力度,推动新型经营主体做大做强。要坚持依法、自愿、有偿原则,鼓励和引导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有序流转,完善县乡村三级服务和管理网络,不搞强迫命令,不片面求大求快,更不能人为垒大户,推进土地流转与本地城镇化进程和农村劳动力转移规模相适应。要按照主体多元、形式多样、竞争充分的要求,稳定农业公共服务机构,大力发展经营性服务,加快形成分工协作、优势互补、各尽所长的社会化服务体系。

上一篇:安徽省现代农业发展问题及对策研究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