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农业大学学报

安徽省现代农业发展问题及对策研究 

来源:安徽农业大学学报 【在线投稿】 栏目:期刊导读 时间:2020-12-15

1 绪论 1.1 研究的背景 随着近几年科技的发展,安徽省传统农业受到了越来越大的挑战。全国各农业省份都开始思考如何通过利用现代农业所带来的便利,应对现代农业所带来的挑战的问题。在这一背景下,现代农业理念成为了各省主动适应经济新常态、转变农业发展方式的共同选择。从2005起,每年政府的一号文件都会涉及“中国特色的现代化农业”体系的研究和建设,可见发展现代农业既是国家战略的安排也是基层农业发展增产增收的实际需要。 1.2 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现代农业区别于传统农业最主要的特征就是得益于高科技现代化生产带来的高产出率和高经济回报率。对于中国这样一个可耕种土地面积严重受限的人口大国来说,发展现代农业,推进现代农业改造可以说是农业发展的必然方向。发展模式的设计不但要考虑到地区农业基础,而且也要考虑到地区农业资源禀赋。因此,地方的现代农业发展必须要有一个顶层的制度设计,遵从科学规律,同时还必须和国家的政策相结合,从而保证现代农业体系建设工作的顺利实施完成。本研究结合安徽省的实际情况及其他国家、地区的发展经验,提出了安徽省发展地方特色现代农业发展的基本思路和建议。 2 相关理论综述 根据朱莉在《现代农业》[1]中的定义,现代农业是指以现代科学技术为基础,应用现代的经营方法理论来进行的农业生产方式,其是工业化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 朱启臻[2]在文章中探讨了现代农业发展的基础与条件。他的研究指出:现代农业的发展基础包括高素质的职业化农民和科学、合理的制度保证,现代农业的发展规划也应当基于这一基础。刘喜波[3]关于现代农业的发展战略的研究表明,在现代农业发展的设计上要将区域农业资源和农业发展需求视为动态变化的系统统筹规划。柳金平[4]针对现代农业发展路径的研究给出了东部农业现代化发展的大概思路,那就是要以提高土地生产率为主,大力发展资本、技术密集型和资源节约型农业。柳百萍[5]等学者的研究认为,安徽省在农业发展上的主要劣势在于农业投入不足,农业现代化水平不高及劳动者素质普遍偏低。在具体的现代农业发展设计上,刘云[6]、安源[7]等作者分别从青岛和成都郫县的农业发展模式设计上给出了具体的方案。这些研究都是本研究重要的理论和实践基础。 3 安徽省现代农业发展现状 3.1 安徽省现代农业的发展基础 根据《安徽省统计年鉴(2014年版)》[8]中的数据,安徽省土地面积13.9万km2,其中耕地面积约422 万hm2。总人口6300多万人,其中乡村人口占80%。安徽作为农业大省,农业资源丰富,农产品占经济比重较大。在农业从传统农业向信息化农业战略转型的过程中,安徽省从2008年就专门设置了由高校和科研院所中相关专家组成的安徽省现代农业发展中心来从宏观上指导工作。省农业委员会积极设立铜陵市、埇桥区、涡阳县、颍上县、庐江县、南陵县等现代农业改造试点开展现代农业的试点示范工作并取得了良好的示范效果。安徽省还组建了现代农业职业教育集团、铜陵现代农业技术学校等作为国民教育序列的补充培育适应现代农业发展的高素质职业农民。 截至2014年底,安徽省有规模以上农业龙头企业5390个,居全国第6位;工商注册登记家庭农场1.89万个;农机和植保社会化服务组织达1.72万个。全省农业产业联合体已发展到147个,覆盖粮食、畜牧、特色种植等产业。安徽省的农业生产在我国农业生产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 3.2 安徽省现代农业发展中需要解决的问题 安徽省在农业现代化建设过程中,的确存在着农业投入不足,农业现代化水平不高及劳动者素质普遍偏低等问题,但是这些结构性问题在短期内很难得到根本性的解决。在现代农业的发展上,要强调在有限的条件下如何选择最优的路径。从这一角度出发,目前安徽省应该在发展现代农业的过程中着力解决以下3个问题: 3.2.1 安徽省农业食品安全监管体系不够完善 在现今的信息时代,信息的传播速度食品安全问题历来是农业发展中的重中之重。安徽省也对农业食品安全问题予以高度重视。由于2003年10月份爆发的安徽阜阳劣质奶粉事件,自2004年3月起,安徽省在17个市62个县设立了食品药品监管机构并通过审批制来对农业食品生产的全流程进行监管。安徽省还成立了食品安全委员会办公室直接对口监管食品安全。即便如此,2009年初依然出现了“吉祥蛋挞”事件[9]。在2015年的安全监督抽检中,还有花椒、凤翅、核桃仁食品等被发现质量不合格[10]。这些事件最终不仅导致了当事企业停业整改,经营受损,更为严重的是,事件还使消费者对安徽的食品安全的信任蒙受了损失。如何通过现代农业的发展解决安徽省农业发展中的食品安全问题是选择安徽省现代农业发展时必须要考虑的首要问题。 3.2.2 安徽省适应发展现代现代农业的新型农民不足 现代农业的基础是现代科学技术和现代经营管理方法,现代农业的基础是一定的计算机操作知识和作为信息化农业发展的主要执行者,人的要素也非常重要。为了提高农民素质以满足现代农业的需要,安徽省必须加大力度开展培训教育工作。目前安徽省所面临的难题是对农民的培训能力远远无法满足现代农业对现代职业农民的大量需求。据有关数据显示[11],2014年全省培训新型职业农民2.57万人,认定3203人,2015年全省计划培训新型职业农民人,其中生产经营型职业农民人,专业技能型1500人,专业服务型1520人。与之相比,安徽省农村人口在5000万左右,其中,每年通过传统渠道培训农民约1800万人次。新型职业农民的储备不足以及培训制度的缺失依然是安徽省需要考虑的一大难题。 3.2.3 安徽省发展信息化农业的经验不足 根据现代农业的发展阶段来划分,目前安徽的现代农业发展尚处于农业电气化阶段,甚至在一些地区还没有完全完成农业电气化的工作。从全国层面来看着手开展农业数据化工作的省份也屈指可数。对于安徽省有关部门来说,如何开展农业数据化的改造工作、通过农业数据化为将来农业智能化打好基础都是在设计本省现代农业发展时应该考虑的问题。在这方面安徽省还缺乏足够的经验。 4 安徽省现代农业发展的政策建议 结合安徽省现代农业发展所存在的问题,为了更快更好地完成安徽省农业现代化改造,有关部门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完善相关工作: 4.1 完善食品安全监管制度,加强食品行业自主规制 完善食品安全体系要从加强监管和自律2个方面着手。在监管方面,既要发挥现有监管措施的优势也要改善现有监管体系的弊端。因此要在现在由食品药品监管机构审批加专职机构对口监管的组织结构的基础上,完善食品安全法规体系和管理体系,减少监管制度上的漏洞和缺位,健全食品安全监督举报机制,简化举报流程;在行业自律方面,引导组织成立各个大的食品行业的行业协会,督促行业协会着力制定食品质量标准,增强从业者食品安全观念,建立行业内自检自查机制。最终在现有的食品安全监管体系的基础上通过建立多管齐下的治理体系来保证安徽省农产品的食品安全质量。 4.2 建立多层次职业农民教育体系,提高农民综合素质 由于经费和人员限制,对于新型职业农民的培养难以单纯完全通过组织培训或学历教育的方式来完成。这就要求安徽省有关管理部门进行农民教育的体制机制创新,建立政府扶持和社会力量共同参与的多层次新型农民培训机制。具体来说,要保证和加大现有教育投入,在公办职业学校、公办高校的学历教育上给予一定的学费、就业优惠政策,吸引优秀生源从事现代农业学习和工作,同时要继续在传统农业基础较好、农民自身素质较高的地区开展集中短期培训活动,在政府的财政资金单列预算保证实施效果;可以将部分民营教育资源重新利用起来,通过学费补贴等形式鼓励和促进民营涉农高校或职业技术学校对现有农民进行文化知识和职业技能教育与培训,补充公办职业农民教育力量的不足。 4.3 加大农业信息化研究力度,做好农业信息化试点示范工作 如前文所述,农业信息化既是现代农业的保障,也是现代农业发展的有力推手。针对安徽省农业信息化工作经验不足的问题,安徽省农业管理部门应该加大力度开展农业信息化相关的研究,做好前期工作。同时在某些信息化基础较好、从业农民素质较高的地区如铜陵市、埇桥区、涡阳县、颍上县、庐江县、南陵县等现代农业改造试点等开展信息化农业试点建设工作,真正通过让农民增产增收来体现信息化农业的优越性。同时还要有计划地制定一系列的优惠政策帮助有条件的地区和企业完成自主信息化农业改造,帮助不具有现代化改造基础的地区加快完成信息化改造基础的建设工作。

上一篇:运用大数据推进安徽农业现代化探索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