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农业大学学报

安徽农业大学土地资源管理专业三十年建设回顾 

来源:安徽农业大学学报 【在线投稿】 栏目:期刊导读 时间:2020-11-13

安徽农业大学是安徽省政府与农业农村部、国家林业和草原局合作共建的高校,是全国首批建设“新农村发展研究院”的十所高校之一,始终坚持服务“三农”的办学方向,致力于科教兴农、科教兴皖事业,走出了一条享誉全国的育人兴校、富民强农、校地协同、紧密契合乡村振兴战略的“大别山道路”[1]。1989年,为贯彻落实我国第一部《土地管理法》,彰显“大别山道路”的办学特色,安徽农业大学在全省率先开设了土地资源管理专业。

砥砺奋进30年,安徽农业大学土地资源管理专业已经形成了一支梯队合理的教学科研团队,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服务“三农”、促进区域发展等方面取得了一系列成果。截至2018年6月,已培养了近1500名毕业生,活跃在全国尤其是安徽省各级国土资源、房地产、金融、科研院所等部门从事技术和管理工作,以及各级党政机关从事行政工作。2017年统计结果显示,本专业培养的人才就业率100%,工资在同期毕业生中最高。承担完成各类教科研和社会服务项目100多项,发表学术文章200多篇,出版教材或专著12部,向全国政协、中共安徽省委和省人民政府提交建议100多份,催生了很多政策的出台。基于此,本文拟在梳理本校土地资源管理专业建设目标与思路、做法与经验的基础上,凝练专业建设特色,展望专业建设愿景(资料来源于2017年学科评估)。

一、专业建设目标与基本思路

1. 专业建设目标

(1)总体目标。

按照“优势突出,特色鲜明,立足安徽,走向全国,冲出国门”的原则,推进土地资源管理专业建设,在办学思想、办学条件、师资力量、人才培养、教学内容与课程体系、教学模式与方法手段、教学管理等方面形成优势和特色。同时,通过土地科学平台建设,整合全校资源和动员社会力量办专业,以推动专业教学基本建设,促进教学改革,优化教学环境,深化教学内涵,全面提升教学质量,实现“研究型人才、普适型人才、创业型人才和创新型人才”的“四型”人才培养目标。

(2)具体目标。

加强基础理论课程体系建设与研究,培养研究型人才;整合全校资源办专业,培养普适型人才;利用社会力量办专业,培养创业型人才;加强方法体系研究,培养创新型人才;构建教学模式体系,实现教学相长;加强学术交流与合作,培养学科带头人。

2. 专业建设基本思路

本着“适应需求、发挥优势、具有特色、地位显赫”的原则,对本专业进行改造与升级。

首先,是“内强素质,夯实内功”。实行“传帮带”的青年教师培养机制,提升青年教师素质;实行一周一议例会制,加强教师之间的交流与互学;实行不定期学术报告制,提高教师的科研水平;实行不定期听课制,激励授课教师备好课、上好课。

其次,是“横向交叉,实现双赢”。基于整合全校资源办专业的目标,发挥本校土地资源管理专业教研团队广泛性特点,实现多学科交叉,形成本校本专业的特色,并加大实践教学的力度,实现在实践的基础上进行理论创新,通过理论创新推动学科建设。

第三,是“教以学为本,学以用为实”。通过教研团队和教材体系建设,实施因材施教的教学方略,采用引导式的理论教学和独立式的实践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使他们学有所用、用之有效。

二、专业建设的主要做法

1. 构建与国土资源工作相适应的课程体系

课程体系是培养高素质复合型人才的关键抓手[2],理论联系实际是构建课程体系的重要原则。因此,紧密联系国土资源工作对人才的实际需求是本专业课程体系设置的基本遵循。比如“土地经济学”,传统教学认为该课程属于纯理论教学,但实践证明,研究土地经济必须遵循“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通过理论创新推动制度创新、科技创新、文化创新以及其他各方面的创新”的思想路线。因此,教研团队运用“实证研究和规范分析”相结合的研究方法,设置了“土地经济学教学实习”课程(截至目前,仍是唯一),得到了中国人民大学、南京大学等专家的充分肯定和一致好评[3]。

2. 优化核心课程,建设精品课程,开发新课程

多年来,团队一直坚持与国土资源部门的领导专家以及兄弟院校的同仁共同就课程设置、课程内容等问题进行广泛的交流与探讨,建设开发了一套既适应国土资源教学与科研,又体现岗位工作能力要求的土地资源管理专业课程。首先重点建设“土地经济学”“土地规划学”“土地整治学”“土地利用学”“地籍测量学”等5门核心课程,其中“土地经济学”课程在省级精品课程建设的基础上申报国家级精品课程;与国土资源部门及相关企业合作开发新课程,如“土地制度改革”“土地用途管制”等。

上一篇:蔬菜育种学实践教学改革探析——以安徽农业大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