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农业大学学报》
早晨6点起床,简单吃了早餐,每个人备好中午的面包、饼干等干粮,从驻地出发。老师给大家下了任务:5天的时间,每个人至少认识树木不少于200种,采集不少于50份完整的花、果、叶,制作标本。
鄢高翔只是告诉他,“到农村去寻找答案。”许辉在巽风湖基地继续创业孵化,一年半的时间与农民同吃住、同劳动。这一段经历让许辉坚定了继续攻读学位的决心,如今考上小麦栽培学博士生的许辉,从事小麦科研与示范推广研究,他主持的《逐梦青农人—黄淮海小麦提质增效服务团》项目在刚刚结束的第八届安徽省“互联网+”大赛中荣获金奖并成功进入全国总决赛。
“科技小院”让研究生思政教育接上地气
其实,就在进驻的当天,“岳西茶叶科技小院”才挂牌,汪红成了驻点的第一批学生。他们是带着任务来的——当地有一种特殊的茶叶伽玛茶,采收夏秋茶后,通过厌氧处理提升茶叶中具有舒缓神经、降血压等健康功效的γ-氨基丁酸含量,进而制备成功能型伽玛茶,提升茶叶附加值。
团队负责人张婷同学不急,她心里有谱,因为背后有学校计算机学科人才团队和安徽省北斗精准农业信息工程实验室农业综合信息服务平台这个“制胜法宝”。
金寨县大畈村是该校定点帮扶村,在学校驻村干部和全村的努力下,大畈村成功脱贫。如何在新的历史时期实现乡村振兴,拓展提升大畈村农特产品的销路和销量成为一个重点,也是难点。这个暑假,畈农e社团队赶往大畈村,就是要破解这个难题。
但企业遇到了难题,在厌氧处理后,虽然γ-氨基丁酸的含量提高,具备功能茶的主要特征,却产生了很重的闷味,使得成品茶风味欠佳,市场销路很难打开。
在一个多月的实习中,顾天滋全程陪伴着同学们,白天与大家一起外出,晚上与大家谈心交流,白天讲专业,晚上谈思想。“最让我感受深刻的就是晚上的思想碰撞,能听到同学们五花八门却最真挚的感受与想法。”她回忆。
对于农科学生来说,农村是干事创业的大舞台,也只有在农业一线打磨历练,才能成为乡村振兴的“主力军”。
出发前,团队就有了统一的想法——直播带货,让优质农产品“飞”出深山。
在老师的关心下,许辉慢慢跟上了学习节奏,一年的课程学习让他了解到栽培、育种、农机、食品和植保等多方面知识。大四实习实训阶段,他选择到基地创业孵化。然而,满心期待的创业之旅不到一个月就“夭折”了。“备受打击,开始怀疑自己的选择。”他回忆说。
考上研究生后,他就跟着导师住在了站里。说是试验站,刚开建的时候,就是一块试验田,吃住都在旁边的农家。看着大楼一天天建起来,陈家宏有一种成就感。但最让他欣喜的是,听说农业大学来了人,周边的企业、农业大户遇到农业生产问题就会跑过来问。“我和导师两头跑,一会儿在工地,一会儿在养殖场,遇到其他学科的问题我们就把学校的专家请过来。”他说。
“也许深山老林能够解决我们解决不了的问题”
该校分管研究生工作的副校长操海群认为,“对专硕生的实践能力要求更高,他们不仅要能在一线扎下根,也要能解决一线的问题。”为此,学校探索形成了“一线建小院,小院筑大院”的科技小院建设思路,在江淮大地主导农业产业区选择具有代表性的产业,已经建成包括安徽和县蔬菜科技小院、安徽怀宁蓝莓科技小院、安徽金安鹅等在内的22个科技小院。
这段带有探险色彩的户外经历,无疑磨炼着他们年轻的身心,当然这是林学人才培养的必经过程。“过了这道关,才算是合格的林学人。”林学与园林学院党委书记江正君说。
该校2014级农机专业学生许辉,因为对农业“抱有天然的感情”,大三的时候选择加入该校青年农场主班,一开始很不适应,交叉性的课程非常多,而且偏农科、工科,没多久他就打起了“退堂鼓”。辅导员鄢高翔老师找到他说,“想从事农业,如果基本的农业知识都不懂,以后肯定会栽跟头。”
林学专业综合实习是安徽农业大学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一个缩影。多年来,该校探索出最接地气也最管用的思政工作模式——坚持把思政教育与农业大学的办学特色相结合,把课堂搬到广袤的大地山川,把实践放在火热的田间地头,让思政课焕发出生机和活力。
没想到,看似平常的“招数”却取得了“奇效”,近年来专业转出率明显下降,近5年,学院一次性就业率超过92%,考研率达43%,从事本专业相关工作比例达到60%。
上一篇:张志强当选淮南市人民政府市长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