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农业大学学报》
稻渔养殖距今已有2500多年的历史。据统计,2010-2014年,中国淡水养殖淡水产品2346.5万吨,稻田水产养殖124.3万吨,占 5.3%。2009-2016年,稻渔系统面积2500多万亩,占稻田种植面积4.48%。2017年稻渔综合种养的省份共27个,综合养殖面积发展到2800万亩。2018年全国稻渔综合种养总面积3042万亩。作为将稻田业和水产养殖业有机结合的立体生态农业生产方式,稻田综合种养已经成为现代生态循环农业发展中的典型模式,并在全国掀起了一轮新的发展热潮,成为推进农业供给侧改革的有效形式。
未来,稻渔综合种养路究竟在何方?《中国农资》记者采访了安徽农业大学教授祖国掌。
因地制宜,转型升级
稻渔综合种养是根据生态循环农业和生态经济学原理,将水稻种植与水产养殖技术、农机与农艺有机结合,通过对稻田实施工程化改造,构建稻渔共生互促系统。祖国掌认为,稻渔综合种养通过规模化开发、集约化经营、标准化生产在水稻稳产的前提下大幅度提高了稻田经济效益、产品品质和生态环境,是具有稳粮、促渔、增效、提质等多方面功能的现代生态循环农业发展新模式。
稻渔综合种养模式已经从单一的“稻鱼共生”转变为稻与鱼、虾、蟹、贝、龟、鳖、蛙等融合的发展趋势,形成独具特色的稻—蟹、稻—虾、稻—龟、稻—贝、稻—蛙及综合类等7大类24种典型模式。并且稻渔综合种养技术模式在各地区因地制宜,进一步本地化,区域特色明显。在多个省份尤其以稻—虾连作、共作模式最为火爆。2018年,小龙虾总产量达163.87万吨,养殖总面积达1680万亩。其中,小龙虾稻田养殖占比最大,产量118.65万吨,养殖面积1261万亩,分别占总产量和总面积的72.4%和75.1%。
除了在全国掀起热潮的“虾稻综合种养”,安徽省淮王农业科技有限公司的“稻鳅综合种养”也效果显著。2017年淮王农业过流转土地开展“稻鳅综合种养”,建成标准化稻鳅综合种养示范基地,2018年生产商品泥鳅14.85万公斤,水稻17.54万公斤,平均亩产水稻464kg,泥鳅316kg。祖国掌表示,该种植模式与传统水稻单作相比,产量略有下降,但是品质得到了提升,同时得到了数量可观的商品泥鳅,实现了一地多用、一水多用。
科学养殖,培育带头人
为了适应新时期农业农村发展的新要求,“稻田养鱼”推进到了“稻渔综合种养”的新阶段。祖国掌表示,随着稻田综合种养面积不断扩大,产量和效益显著提高,稻渔综合种养呈现出多元化种植模式,但稻渔种养产业蓬勃发展的同时也存在部分问题。“首先是理论体系建设不完善,相关研究没有跟上产业快速发展的步伐。特别是我国各地的稻渔种养模式多样,且新的模式还在不断推出,因此,建立相对成熟的稻渔综合种养理论体系至关重要。其次是由于不同地区发展状况不同,对适合的放养密度、投饲标准、病虫害防治、节水减肥等技术等都没有相对成熟的技术体系。”祖国掌认为,由于过度宣传与推广,导致稻渔综合种养规模盲目扩大,种苗供给不足、养殖技术缺乏、病害防控用药比较盲目等问题凸显。
祖国掌认为,“稻渔综合种养”经过长期发展,在粮食和水产品生产中的大局效应、稳粮增收效应、生态安全效应、质量安全效应得到充分显现,有关部门也出台了系列导向性政策支持发展。但在发展中仍存在着一些瓶颈和制约因素需要认真研究解决。祖国掌表示,针对稻渔综合种养产业,政府财政部门应设置专项财政资金,切实扶持培育一批龙头企业,使之发挥带动作用,致力于加快形成稻渔综合种养经营体系,并保证该体系的集约化、专业化、组织化、社会化等水平,充分挖掘该产业的发展潜能。
上一篇:创新服务机制提高服务能力为打赢脱贫攻坚战持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