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农业大学学报

安农大90后农场主的“田园梦” 

来源:安徽农业大学学报 【在线投稿】 栏目:期刊导读 时间:2020-11-16

这几天,天气渐暖,安徽农业大学青年农场主班的康部队、许辉同学正在做着准备,备战新一年稻虾田的生产准备工作。他们在校企资本结合型创业孵化基地已经创业孵化快一年,他们和学姐赵九梅是其中1000亩土地的“主人”,迈出成为农场主的第一步。2017年,他们经营的700亩农场实现盈利近20万元,赵九梅已成为农场的经理。基地也由刚开始的200亩的现代农业生产区发展到了近4000亩现代农业综合示范园区,正朝着三产融合、田园综合体发展整体迈进。2017年基地共接待各种学习观摩考察15批次1000多人次,实现综合产值500多万元。2017年,全省开展了稻渔综合种养十佳创新盈利模式创建竞赛评比活动,基地被评为省级“稻渔综合种养绿色生态模式”单位。

在定远的农场主罗干毕业创业孵化已经两年,他和他的小伙伴们已经是定远创业孵化基地“老大”,经营和管理着近4500亩的农场。他们不仅管理经营自己的农场,同时在荃银高科的支持下,也给定远县的农场主提供生产技术服务。

远在万里之外的非洲津巴布韦,刘广朝、梅春元已经成为了名副其实的“农场主”。他们管理着一万多亩土地和三十多人的团队,每天早上把任务分配好,就开着车在农场里了解生产情况,这种集约化的农业生产模式他们已经驾轻就熟。

和刘广朝、赵九梅一样,安徽农业大学农场主班已经培养了93名毕业生,这些90后大学生大都有着共同的梦想,成为金色田园的主人。

破解“谁来种地”“怎样种地”难题

我国粮食已连续十多年增产,农产品市场供应充足、品种丰富、价格稳定。但随着城镇化进程加快,农村劳动力大量流动,农业综合生产成本上升,农户兼业化、村庄空心化、务农人口老龄化现象严重。再者,推进现代农业发展,必须提高农户集约经营水平,按照规模化、专业化、标准化发展要求,采用先进适用技术和现代生产要素,加快转变农业生产经营方式。这就需要培养一批服务现代农业、适应农业现代化和集约化的高素质农业人才。

“谁来种地”“怎么种地”,面对这两个影响“三农”发展的突出问题,安徽农业大学一直在苦苦寻找着答案。2012年,该校联合荃银高科、共青团安徽省委开展了“安徽省农业现代化青年人才培养”工作,旨在培养适应现代农业发展需要,满足农业集约化、适度规模化需求,服务农业一线,懂生产、善经营、会管理的农业人才。

“三方”商定,利用各自资源优势,联合开展培养青年人才模式探索,建立5个共同育人机制:即共同研究人才培养模式,共同确定人才培养目标,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共同实施人才培养过程管理,共同推动就业创业。安徽农业大学负责学生遴选和组织教学、课程改革;荃银高科负责资金支持孵化基地指导服务,每年资助50万元,累计10年投入500万元。团省委负责协调宣传。

安徽农业大学从全校本科生中选择基础扎实、对农业有热情的学生,采用“211+”分段式培养模式,前4个学期在校学习基础课,从第5学期起将他们单独编班,实施2个学期的理论与实践学习,两个学期的实习实训。他们毕业后在“三方”支持下开展两年的创业孵化或海外就业创业道路,继而走上创业路。

梁延良是第一届青年农场主班(试点)学员。提到参加青农班的初衷,他说,自己来自农村,了解农业,上大学时选择了农业院校,立志要从事农业工作,加上青农班又摆出了优厚的条件,所以就毫不犹豫地报名了。

梅春元是2011级农学院种子科学与工程专业的学生,刚开始不喜欢这个专业,后来的学习让他慢慢了解并喜欢上农学专业,“觉得农场主班是一个机会,尝试看自己能否有所突破”。

许梦阳来自肥东县,当地的家庭农场发展很快,他一入学就萌生了创业的想法,看到农场主班招生,就报名参加了选拔。

和他们一样,该校很多来自农村的90后,没有对“农”的偏见,而是对农业有着极高的热情,愿意在农村打拼一番。每年农场主班招生时,都有几百人报名竞争30个人的名额。

农业领域“百事通”

现代青年农场主既要懂生产,又要擅经营、会管理,只有打破常规的人才培养模式,才能让这些90后的“毛头小伙”在创业路上走稳。为此,安徽农业大学克服传统农科类专业人才培养囿于单一专业学科、自成体系的弊端,汇聚学校优质课程资源,打造多学科交叉的课程体系。

既有植物生理学、遗传学、农业生态学、农业气象学、农林经济管理概论、农业机械学等基础课程,又有农业植物病理学、土壤营养与肥料学、作物栽培与耕作学、设施农业工程、物联网技术导论、物流学等农业生产技术课程,同时还包括农场与合作社经营管理、会计学、人力资源管理、市场营销学、农业政策法规、农村发展规划等综合类课程。梅春元看到这样的课程设置,心里有些顾虑:“什么都学,会不会什么都学不会?”

上一篇:沧桑砥砺 世纪传承 ——安徽农业大学建校90周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