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农业大学学报》
聊起张正竹,安徽省金寨县茶农一个劲地竖起大拇指,不停地夸。
张正竹是安徽农业大学茶与食品科技学院教授,茶农有了喜忧,第一时间想到的就是他。
这不,夏茶采收刚结束,茶农巩长团就迫不及待地给张正竹打电话报喜:“今年俺们800 吨茶叶顺利地漂洋过海了!”老巩忘不了5 年前,临近春节时,他们准备出口的80 吨茶叶突然遭遇上海客户退货。老巩傻了眼,货卖不掉,农民等着钱过年,这可咋办?情急之下,他给张正竹打去求救电话。张正竹连夜赶到上海,给客户讲解金寨茶叶生产过程中的绿色生态理念,打消客户对质量安全的疑虑,最后对方不仅把货留下,还把订单从每年1000吨增加到2000吨。
张正竹受到茶农的尊敬,得益于多年来他把茶园当作实验室,把为茶农增收作为研究课题,把论文写在服务茶产业的振兴路上。
一分钟测定茶叶品质让百姓喝上放心茶
古树茶、年份茶、山头茶……近年来,各种各样的宣传噱头让老百姓迷了眼。
什么是好茶?传统判断看形状、闻香气、品味道,主观性很强。用化学方法,也只能检测茶叶的单项指标。找到一种快速、客观检测茶叶品质的新办法,成了业界的梦想。
张正竹认为,只有通过技术和装备手段,建立茶叶品质评价体系,用客观数据说话,才能分出茶的三六九等。
基于这一理念,张正竹研发了一套茶叶原料和质量安全品控技术体系,开发出用于快速评价茶制品品质指标、产品等级的数字化品控技术和装备。只要取一些茶样放在设备上,仅需一分钟,茶多酚、咖啡碱、氨基酸等衡量茶叶品质和质量等级的核心指标含量就能测定出来。
这项技术的研发,解决了困扰茶企多年的问题。霍山县圣茗茶叶公司做茶叶出口,由于毛茶收购必须现场交易,公司最怕收到糖分超标的毛茶。每到毛茶收购时节,公司总经理张学明心总悬着。
“现在有了检测设备,我们当场把茶叶样品破碎成粉,放在检测仪上,一分钟就能出结果,我们收的茶叶有了保证,老百姓也能买到放心茶。”张学明说。
品质控制是贯穿茶产业链的关键技术。张正竹说,想要做出好茶,从种植、管理到采摘、加工,每个环节都不能忽视。
前不久,张正竹团队设计的陕西省首条颗粒形与条形绿茶联装清洁化生产线组装试车成功,能够日产1.5吨条形或颗粒形绿茶,效率提高了10多倍。
21 世纪初,世界主要产茶国都有了规模化的生产线,而我国茶叶加工仍然主要通过手工作坊和半机械化方式,需要大量人工辅助。不仅生产效率低,质量也不稳定,这与我国第一产茶大国的地位极不相称。
针对这一痛点,张正竹和团队研建了国际首条炒青绿茶清洁化生产线,从鲜叶到成品不落地、不沾手,配合清洁能源和加工材料的选用,以及质量安全追溯系统、数字化品控技术和装备,实现了茶叶全方位、全过程清洁化加工。后来,团队又开发出了黄山毛峰、六安瓜片、黄大茶等生产线,在全国20个省市推广200多条。
“既要让老百姓喝得放心,又要符合国际通行的质量标准,这是茶产业发展的关键。”张正竹说。从茶园管理到市场流通,团队探索建立了一套源头绿色防控、清洁化加工、品质控制、全程追溯一体化质量安全技术体系,提升了我国茶产业的核心竞争力。
“一口锅”呵护生态老区焕发绿色生机
前几年,张正竹被选派到革命老区金寨县挂职任副县长,主抓茶产业发展。他暗下决心,要把金寨茶产业打造成一张亮丽的名片,成为脱贫攻坚的支柱产业。
跑遍全县产茶乡镇、龙头企业和合作社后,张正竹发现,当地加工茶主要靠砍树烧柴:做1斤六安瓜片要4斤干木柴,全县每年加工1000吨,需要4000 吨干木柴,相当于砍伐掉2000 亩20 年生森林。“不算不知道,一算吓一跳。这样下去,茶产业可能会毁了金寨的绿水青山。”
为改变这一现状,张正竹研发了新的炒茶锅,有了它就可以用液化气替代木柴,既降低成本,又保护环境,还提升了茶叶质量。
露雨春茶叶公司董事长黄守山一开始有些顾虑:用液化气炒茶,能达到原来烧柴火的效果?试用后才发现,这样做出来的茶叶,杀青稳定,颜色均匀,外形匀称,每斤收购价格提高近20 元。没多久,液化气炒茶锅在全县推广。
如何把绿水青山变为金山银山?“必须转变方式,走绿色生产的路子。”张正竹大胆提出,全县茶区不准使用化学农药和除草剂。施有机肥,竖黏虫板,装杀虫灯,微耕除草,给茶园上保险,全程追溯,一系列源头控制的举措实施,效果立竿见影。以前从来没有出过国门的金寨茶叶闯入国际市场,出口价格提高了40%。金寨县也被评为“国家出口农产品质量安全示范区”和“全国十大生态产茶县”。
上一篇:安徽:食品营养与安全研究中心揭牌
下一篇:得意忘形于豪放 ——陆景龙书画简评